仙都摩崖题记概况

  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仙都摩崖题记,位于浙江省缙云县仙都景区。仙都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唐代以来,游人不绝,留下100多处摩崖题记。

  仙都摩崖题记分布于缙云县仙都风景管理区初阳山、鼎湖峰、仙水洞、铁城、小赤壁五景点,从唐代延续到近代,延续千余年,其中唐至明代占三分之二。在这些题记中,既有唐宋名人的手迹,也有南宋奉诏祈雨以及道教活动的题记。仙都摩崖题记书法品类众多,风格各异,而且有很多精品都是出自名家之手,因而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不多见的。仙都山是中国道教名山,所以题记内容有不少是和道教有关的。题记中多次记录了仙都山的道教以及儒家的活动情况,是不可多得的文字资料。

  仙都摩崖题记现存最早的为唐代乾元年(公元758年)间篆书名家李阳冰的“倪翁洞”三字篆书和建中元年的一条游记。此外,宋代摩崖题记有55处,明清题记有32处,民国时期的题记有15处,当代题记有10处。题记作者较著名的有唐代的李阳冰,宋代的沈括、苏舜元、杨杰,明代的李健,清代的袁枚,民国的楼村和现代的沙孟海等人。

摩崖题记详解
  • 仙都摩崖题记概况
  • 小赤壁摩崖题记
  • 倪翁洞初阳山摩崖题记
  • 仙水洞摩崖题记
  • 芙蓉峡摩崖题记
  • 鼎湖峰摩崖题记
仙都摩崖题记概况

  摩崖,就是古往今来人们在山壁上留下的石刻,或记事或抒怀或题词,它既是艺术,也是历史,如同一块块瑰宝,天女散花般地散落在丽水大地的各个角落里,在被岁月雕琢成沧桑的脸庞上却折射着历史的光芒,闪现着一代代仕宦乡贤文人墨客以及匠工们的智慧。

  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内涵,许多摩崖石刻都是一些政治人物与文化名人所写的,基本都是文采照人、书法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水是山的眼睛,山没有水就没有灵气。文化是山水的眼睛,没有文化,那一方山水就显得苍白与平淡。仙都也就是这样,有人被其山水所吸引,也有人被其文化所倾倒。

  仙都三宝。一是仙都的山水,在江南的大地上竟有如此崔巍的石笋,这是大自然的造化,这是一宝;二是围绕着仙都的山水,孕育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黄帝文化,成为缙云人民的精神支柱,这是一种巨大的财富,是第二宝;而在缙云,还有一宝就是仙都的摩崖石刻,是江南首屈一指的国保级文物。

  仙都景区的摩崖石刻最为集中最有价值的当数在初阳山上的倪翁洞一带。倪翁洞留下了许多名家的手迹,其中还有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阳冰的真迹。

  倪翁洞位于出县城不远的公路边,倪翁洞原先名叫初阳洞,它的改名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计倪。计倪也叫计然,是范蠡的老师,计然之策讲的就是他。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晚年隐居在初阳山,在初阳洞内静心读书,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将此改为倪翁洞。

  别有洞天的倪翁洞,沿着长满青苔的路走,是移步换字,从唐代至民国的风格各异的大大小小摩崖石刻布满了原本并不大的地方。李阳冰的小篆“倪翁洞”三个大字刻在这块斜卧在洞中的大石头当中,更显得气势非凡。

  李阳冰是李白族叔,唐代文字学家、书法家。李阳冰被誉为李斯后小篆第一人。当时颜真卿所书之碑,必请李阳冰用篆书题额,可见其篆书影响的深远。李白有诗云:“吾家有季父,杰出圣代英”、“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

  天宝年间,李阳冰来到缙云当县尉,乾元元年(758)升为缙云县令。在缙云期间,他苦研学问,勤习书法,在缙云留下了许多传世的墨迹。《般若台记》《处州新驿记》《缙云县城隍庙记》与《忘归台铭》被称为四绝,而前面三绝均在缙云。

  有才又好做学问的李阳冰到计然曾经读书的初阳洞,他一定感慨万千,因此挥毫留下了这让人瞻仰千年的文字。除了“倪翁洞”三字是他的真迹之外,缙云“黄帝祠宇”也是他的手笔,这是缙云山水之幸,也是这位书法大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计然再加上李阳冰,使得这个原本造型奇特的初阳洞更是蓬荜生辉,后世人纷纷前往,并留下了各种各样的文字,有游记,也有诗赋。其中最有气势的当数樊问德写的“旭山”二字。

  在仙都景区的仙水洞内,鼎湖峰下、芙蓉峡中,都留下了不少名家的题刻。至今绝大部分仍保存完好。

精彩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