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景区概况 > 鼎湖峰景点
鼎湖峰景点
  • 鼎湖峰景点
  • 鼎湖峰景点
  • 鼎湖峰景点

  鼎湖峰,又名独峰、丹峰,俗称石笋。东峙步虚山,西临练溪水,底部面积2468平米,顶部面积710平米,高170.8米,拔地参天, 凸现阳刚之气,为一亿六千万年前火山喷溢堆积的流纹岩台地,经地质外力作用而形成柱峰奇观,被誉为“天下第一峰”。相传黄帝在峰巅置鼎炼丹,后驭龙升天。峰顶松柏间,丹鼎凹陷形成小湖,泉水清澈,四时不竭,故名鼎湖,峰亦因之。


  会仙桥。寓意各路神仙荟萃之意。双拱石桥两侧雕刻着八仙所持的法器,被称为“道家八宝”,象征吉祥如意、万事顺利、逢凶化吉,也象征八仙庆寿。栏柱和栏板上雕刻着五彩祥云,象征步入此桥,便进入超凡脱俗的境界,在美仑美奂的仙境中得到升华。

  仙鹤迎宾。据北宋《图经》记载,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六月八日,忽有五彩祥云围绕在缙云山四周,云中仙乐响亮,鸾鹤飞舞,山呼“万岁”,群山皆应。缙云郡刺史苗奉倩上奏其事于朝庭,唐玄宗李隆基闻奏龙颜大悦:“真乃仙人荟萃之都也!”并乘兴御书“仙都”两字,从此缙云山敕改为仙都山。仙鹤迎宾群雕由中国美术学院王卓予、沈海驹教授主持设计,12只仙鹤代表一年十二个月,表示月月时时起舞喜迎嘉宾。

  仰峰洲。鼎湖峰对岸有大片汀洲,面积约120亩,是仰望鼎湖峰的最佳位置,故名仰峰洲。青山碧水环绕,灵秀气韵深藏,四时阴晴雨雪,景观变化万千。枫杨葱郁,松树成林;碧桃繁茂,腊梅成海;鲜花遍地,绿草如茵,恰似绿野仙踪,是影视剧组心仪之地。《绝代双骄》《天地传说之宝莲灯》《杨门女将之女儿当自强》《莲花童子哪吒》《天龙八部〈张纪中版〉》《笑傲江湖〈于正版〉》《古剑奇谭》《神雕侠侣〈于正版〉》《新还珠格格》《宫锁连城》《道士下山》《医馆笑传》《封神》《步步惊心〈电影版〉》《青云志》《锦衣夜行》《新射雕英雄传》《军师联盟》等影视剧在此拍摄。

  登仙桥。为仰峰洲前往鼎湖峰和黄帝祠宇的必经之路,桥长44孔77米,宽0.77米,高0.8米,因桥面与桥柱成丁字形,俗称丁步桥。缘于黄帝炼丹升仙传说,又名登仙桥。丁步桥是缙云古代的典型建筑,结构合理,形式美观,相融于自然山水,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系省级重点文保单位。“园林之父”上海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认为:“此桥简朴实用,是古代石板桥的代表。”

  步虚山。东接高天坪,西邻鼎湖峰。相传古时,山巅凌空常有悠扬的仙乐回荡,恰若众仙缥缈步行虚空唱颂的步虚声,故名。徒步而上,石磴千级,沿途奇石林立,斗岩三奇尤俏。峰巅平敞如坛,海拔364米,有步虚亭。亭下悬崖千仞,怪石兀立。凭栏近俯鼎湖,远眺山野,如临仙境。若逢云雾缭绕,更似仙人独步。唐代刘处静等高道在此山辟谷成仙。

  斗岩三奇。步虚山山腰处兀立三块巨石,左边奇石,顶端长着一棵松树,松树造型酷似繁体字“华”,谓之“梦笔生花”,此为一奇;中间奇峰,有如头朝南方、蹲踞山腰、昂首向天的天狗,谓之“天狗望月”,此为二奇;右边奇石,像猫头鹰面向鼎湖峰而立,守护着仙丹,此为三奇。三奇石共同组合成“山”字,加上观景的游客,便是一个“仙”字,此乃“好溪溪常好,仙都都是仙”的生动写照。

  黄帝祠宇。前身为始建于东晋咸和年间的缙云堂,相传是黄帝三大行宫之三天子都。唐天宝七年唐玄宗李隆基敕改为黄帝祠宇,北宋治平年间敕改为玉虚宫,宋元时期达到鼎盛,拥有建筑24座,清顺治年间毁于兵燹。1998年重新建成,有宫门、轩辕殿、缙云堂、怀祖堂、腾龙阁、游龙轩等,建筑面积5700平米。黄帝祠宇与陕西黄帝陵遥相呼应,形成“北陵南祠”格局,是中国南方黄帝祭祀中心和黄帝文化辐射中心。每年清明节、重阳节举行的缙云轩辕祭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武大帝》《天龙八部(张纪中版)》《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笑傲江湖》《少年神探狄仁杰》《花千骨》《青丘狐传说》《新神雕侠侣》等影视剧在此拍摄。

  轩辕洞。为中华民族子孙寻根问祖的重要场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一部分为轩辕黄帝介绍,第二部分为轩辕黄帝与缙云仙都,第三部分为黄帝祠宇变迁,第四部分为缙云黄帝文化研究成果,第五部分为黄帝内经与缙云民俗,第六部分发为出土文物等实物展示,文字详实,图片丰富,展示了缙云黄帝文化的精髓。

  仙都山。“高六百丈,周三百里,本名缙云山”(《一统志》)。公元423年,谢灵运慕名来“搜缙云之遗迹”,其间有高道陆修静、孙游岳隐修于此,可见南朝时期已颇负盛名。唐初列为十道名山之一,天宝七年有“彩云仙乐之瑞”,敕改为仙都山。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二十九“玄都祈仙洞天”。山多奇峰异洞,主峰海拔477.8米,顶有天池,泉水四时不竭。

  九曲练溪,又名练金溪、锦溪。自上章石壁潭始,自北而南,环山绕行,经芙蓉峡、朱潭山、鼎湖峰、倪翁洞、小赤壁诸景点,至周村松柳州止,有九曲、九潭、九桥、九堰、九滩、九渡。沿溪山奇石异,洞壑幽深,流泉清冽,村舍错落,阡陌纵横,誉称“九曲练溪,十里画廊”,练溪晨雾更是奇观。

  凌虚洞。高居步虚山峭壁之上,高约40米,宽约9.5米,是全球罕见的火山喷射喉管遗迹。远眺如蚁巢,近看如蛋窝,流纹岩球泡大的逾箩筐,小的似绿豆,叠垒之间,构成许多大小、形态各异的洞壑。主洞深逾四米,高约两米,洞壁球泡间多隙洞。古时无路攀登,人疑洞可登天,故名凌虚。唐代高道许碏、刘处静曾隐修此洞,故又名隐真洞。

  仙水洞,又名镜岩。位于步虚山西北麓陡壁间,古时架梯攀援,今有石级可上。洞高、深俱约三米,宽约四米。泉出洞顶罅隙,悬珠垂露,注入小池。水质清冽甘淳,旱不竭,蓄不腐,常饮益寿延年,故名仙水。相传黄帝用此水练丹,梁代著名道士陶弘景写有《水仙赋》传世。唐高道周景复辟谷此洞,仅饮泉水,百余岁仙去。历代名人谢灵运、白居易、段成式、皮日休、陆龟蒙、赵汴、沈括、徐霞客等都留下足迹或墨翰,洞壁现存摩崖石刻38处,洞下新辟廊、亭和茶室。

  忘归洞。位于上前湖后山东北坡,洞口朝北,正对小龟山,故又名望龟洞。洞由两个石室组成,可容数十人。古时洞前筑有忘归亭,洞口横卧平整巨石,名石禅床。“洞外有石,耸出溪流之上。游者登览尽得仙都之胜,使人忘归,名忘归台”(元《仙都志》),故洞名忘归。宋朝大理学家朱熹仙都讲学期间留有“解鞍盘礴忘归去,碧涧修筠似故山”诗句。

  金龙洞。位于下宫坑底山上,洞如楼阁,分上大下小两室,中有两小洞相连,洞室通明开敞,洞壁多洞穴,有的深不可测,道家称此为仙都祈仙洞天之门。宋真宗遣使投金龙、玉简于洞,1997年被村民无意间发掘。古时百姓常求雨于此,故俗称北海洞。唐代高道刘处静结庐洞侧修仙,后在洞后建观,唐僖宗赐名仙都观,宋英宗赐改为妙庭观。

  童子峰。鼎湖峰侧有小峰岩,高逾四十米,小而锐,状似笋,俗称石笋倪。鼎湖峰腰有一石洞,似人之肚脐,小峰岩高与脐平,酷似依偎在大石笋慈母身旁的姣儿,故名童子峰。

null

  仰止亭。鼎湖峰前有小亭,在此仰望高大雄伟的鼎湖峰,使人顿时生敬畏仰慕之情,故名仰止亭。古亭约毁于清初,新亭重檐十二柱式,由台胞李延品、舒寿福捐建。亭额“仰止亭”,由著名书法家李英所书。亭内长联,由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吴亚卿撰书。

  步虚亭。步虚山巅有小亭,高约五米、四角单檐攒尖顶式,名步虚亭,1979年建,因山而名,亭额为近代书坛泰斗沙孟海所题。建亭时曾有石砚、石笔挖出,相传为古时道士祭天时所用祭品。步虚亭居步虚山巅,仿佛置身仙山琼阁,凭高四望,可尽兴观赏鼎湖峰巅奇观和九曲练溪、十里画廊胜景。

  鼎湖峰题刻。鼎湖峰岩壁上共有摩崖题记五处:鼎湖峰西面峰壁,有苍劲有力的“鼎湖胜迹” 楷书巨幅摩崖,字径三米,幅高三米五,幅宽十三米,为明代浙江巡抚常居敬题刻;北麓高出地面二米峰壁,有北宋叶清臣《独峰山铭》摩崖;南麓峰壁有北宋毛维瞻等题名;峰壁有当代古建筑“园林之父”陈从周教授“拔地千仞”“溪桥如带危峰若壁”题刻。

  轩辕辙迹。步虚山石笋漏中,有一条南北走向依山而生的山沟,如车轮压碾痕迹,“昔黄帝尝乘龙车登此山,辙迹犹存”(元《仙都志》),故名轩辕辙迹。宋代书法家苏舜元有诗云:“龙车风辇人瑶天,辙迹高悬不可攀。唯有风吹鼎湖水,青莲花叶落人间。”